追忆杜克之七:奥特莱斯

奥特莱斯,为英文outlets的直接英译,泛指outlet storefactory outletoutlet mall等各种称呼,原意为名牌折扣商场、工厂直销店、畅销中心或者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等相似含义。简而言之,就是指名牌货品因为过季、下架、断码等原因,把不同品牌的零售商店组合而成的购物中心,并以折扣价格直接零售给消费者的商场。由于价格普遍比一般店面中的零售价格优惠许多而广受欢迎。

奥特莱斯商场最早出现于100年前的美国,至1970年代传入欧洲和日本。目前国内也有不少的奥特莱斯商场。低廉的价格,可靠的质量和知名的大品牌,恰好满足了我的要求:用最少的钱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于是,一年下来,断断续续的购物,也差不多买好了未来5年内的服装。当然,周末的奥特莱斯购物,一方面当出门去兜风,一方面当消遣聚会,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休闲方式。

杜克所在的达勒姆镇(Durham)并没有奥特莱斯,但距离大约20英里(32公里)的梅宾镇(Mebane)有一家Tanger Outlets,以及约60英里(100公里)的史密斯菲尔德镇(Smithfield)有一家Premium Outlets。这两地成了购物的首选点。刚开始,由于出行不便,直接在网上购物,买了一堆冬季应急衣服。虽然品牌没有奥特莱斯商场中的名头大,但质量和价格依旧相当实惠。后来,尤其是得知黑色星期五当晚,许多同事都在感叹当晚梅宾镇奥特莱斯众多的华人面孔,我才开始意识到美国的这种特殊的购物方式。于是,后来通过隔壁小区几位女士们的介绍,踏上了奥特莱斯购物之旅。

提到购物,不得不赞佩女士们的耐力,而我和其他几位男同胞,在迅速完成既定品牌的购物任务后,多数时间便在椅子上休息等待。曾记得有一次,太阳光线的阴影从椅子的左侧挪到了右侧,还没见到凯旋而归的女士们,这让我们这些等了许久的“司机们”大为惊叹。更有甚者,从商场开门逛到关门打烊,然后隔天再来!不过,也因为女士们的介绍和熏陶,学会了如何使用打折券、优惠券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coupon(配给券),揪准折扣最狠的那几天来扫货。比如,中意的那家品牌某个时间段开始搞活动了,大伙便商议周末集体出动,并合理利用杜克卡领取coupon本子,品牌的会员卡甚至信用卡等等手段进行返现,以此达到最低的价格。经历了奥特莱斯的洗礼后,对比国内同品牌的价格,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虽然美国的服装七八成以上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队伍中购物之王非朱姐莫属,其他几位女士紧紧跟上。每次购物,朱姐差不多可以负责半个后备箱的空间。而且据我所知,女士们的购物一般分以下流程:商场看货、试穿、回家再试穿、同行评议、国际长途汇报。如果此时所有的评审环节都通过了,那么也就把这件商品“拿下”了,否则自动进入退货环节。好在是几乎美国的所有商家都有一个月的无理由退货,这给购物免去了后顾之忧。我曾听闻有位购物达人,几乎每周都会去一趟奥特莱斯,退回上次买来的大部分商品,然后再购买再退货,直到买到最终称心满意的商品。我感叹该女士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商家无条件的服务态度,让我开了眼界。其实,到购物高峰期,我们团队也差不多每周出没,正如逛跳蚤市场似的,每次也并不是带着特定目的而去,而是随便逛逛。一旦逛到诚心如意的衣服或者鞋子,便先纳入囊中。

之前我对服装和化妆品的品牌几乎一无所知,到后来,发现区区一个化妆品,就名目繁多,正似野外鸟类调查时看到一群柳莺飞过,极难鉴定各个物种。于是,我让叫我带化妆品的女士们,直接告诉我每个商品的名字和型号,正如告诉我每个柳莺物种的拉丁名,这样可以到了商店,直接把商品名和照片交给服务员,通过服务员的导购,便瞬间完成了采购的任务。不过,购买程度比较容易的是买手提包。我看到最为疯狂的是来美国旅游的国人,由于他们时间一般比较紧迫,来到一个商场,比如是蔻驰(coach)专卖店,也不管款式和价格,左手五个右手五个包,再肩上架两个,直奔收银台,看得出收银人员那惊奇又略带得意的神情。对于其他服装,由于各人的身材型号不同,便难以购买了。于是,就为自己的服装购买创造了条件。

现在说说梅宾和史密斯菲尔德的奥特莱斯商场中一些国人熟知的品牌,并与国内的价格做一简单的主观对比。

  • 西装。提到西装,因为这是我在购物中单件花费最大的服装。当时怀疑购买西装的必要性,后来想想反正买就买了,西装多少得备一套,虽然至今还没开张。由于文兄是西装的行家,介绍我去Macy’s看货,帮我科普诸如材质、颜色、大小等等知识。刚开始,我把品牌锁定在Ralph Lauren、Calvin Klein和Brooks Brothers三家。曾经见过99美元的Calvin Klein上装,但是没有匹配的下装,不得不放弃。因为以前国内听说CK牌子都已经达到准奢侈品的程度了。也见到将近150美元的Ralph Lauren西装,但那是休闲款,因此也作罢。直到有一次,在史密斯菲尔德,大雪纷飞的一个下午,我在Brooks Brothers拿下了平生的第一套,估计也是最后一套西装,上下装加衬衫领带共花费大约450美元(2700元人民币)。而我回国后,查看淘宝上最便宜的同款仅上下装价格便超8000元以上,也就不知道国内Brooks Brothers专卖店中的价格了。
  • 鞋子。皮鞋首推Clarks。虽然一般都是70美元上下,但是逛到折扣较大的时候,一般都是30美元以下的价格。比如有一次在南卡查尔斯顿(Charleston)的奥特莱斯商场就发现了许多29美元的Clarks男士皮鞋,而且刚好有我的尺码,于是果断拿下。结果到国内,方知同款的售价是1800元。其他牌子的鞋子主要是哥伦比亚(Columbia)的登山鞋和耐克(Nike)阿迪(Adidas)飞人(Jordan)的运动鞋。一般超过50美元,也就超出了我的预算,不在我考虑之中了。
  • 衣服。牌子太多了,比如跟国内价格相差甚大的有Tommy Hilfiger、Levi’s、Timberland、Nautica、New Balance、GAP和Abercrombie & Fitch等等。曾经有一次耐克大打折扣,外套为5美元左右一件,其他大概3-4美元,于是,我花了45美元,买了满满一大包。还有一次是Levi’s,平均10美元一条的牛仔裤,惊呆了小伙伴们。结果第二天,闻风出动的其他死党赶来,发现已经差不多洗劫一空了。还有在JCPenny商场里面,3美元一条的裤子,2美元一条的Polo衫,成了某些女士们给自家那位考虑购买的首选对象。

当然,奥特莱斯是主要的血拼场所,但那都是下架或者扫尾货。如果在非打折店中的商品价格,还是相当高的。那些场所,便不是我光顾的对象了。另外一类折上折的店就是ROSS、Marshall这些折扣店,不只只是衣服,所有家居用品都卖。这些打折店虽然没有奥特莱斯的规模,但是有时候还真能淘到相当称心如意的商品。比如12美元的Jansport背包、70美元28寸的新秀丽(Samsonite)旅行箱包等等。

总而言之,很多老美认为买20美元以上的衣服都是不可思议的行为(stupid idea),可能他们已经过了物质消费的阶段吧。我也常常见到一些大牛教授,穿的Polo衫,肩部都开孔了,一些牛仔裤,屁股上打个补丁就来上课了。所以,这种近似疯狂的购物,估计只有在国内被高物价逼疯了的国人,才在美帝邪恶的资本主义商场中催生出强烈的购物欲望吧。因为就连我自己,之前国内买衣服,五分钟进出专卖店解决的速度,也居然在美帝的一年中储备了未来五年的服装。这亦不失为一种奇迹!

斯幸峰 /
本博客使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授权条款 博客分类 出国  生活  博客标签 购物  血拼  服装  打折  coupon  out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