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杜克之二:教会与iHouse

一觉醒来,已然十天过去了。若让我现在回想刚来的一个月,跟谁打交道最多?这肯定是当地教会和杜克的国际学生中心(iHouse)了。教会乃是达勒姆市的一个浸会教会(Baptist Church),是新教的一个分支;国际学生中心即杜克的International House,简称iHouse,是专门为刚来的国际学生适应新环境以及提供后续信息和支持。这两个去处,的确为新来者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每周三下午6点15分,教会的接送车都会达到隔壁的Poplar West小区,参加完交流会后又直接送回家门口,解决了新来者没车的担忧,甚是方便。我参加的前几周,由于人数较少,教会负责人David组织大伙做些互动游戏,比如抽取一张写着单词的卡片,然后让一人在黑板上画,另外一组的人猜。通过游戏“热身”结束后,又把大伙按照基本、中等和高等英语水平分成三个小班。各小班中相应的老师,每晚讨论一个相应的话题。这种交流模式,至少开始让每个人说出来。语言的主要功能毕竟是用来交流的,只要慢慢达到交流的目的,就是一大进步。每周的卡片其实更新不多,因此到后来,我都能立即猜出将要画的是何物。这种“作弊”方式也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信,把嘴巴张开了,开始交流了。其实我想,我这种“惯犯”,David肯定知道,但是他们也鼓舞新来者多交流,估计也就容忍了我的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最后,随着参加人数逐渐增多,不得不更换了一批卡片,再到最后,人数超过二三十,难以继续组织游戏,就直接进入分班环节了。我乐于选择中级班,因为高级班尝试过两次,跟上相应的节奏有点顿塞,便放弃了。中级班的老师是Debbie,一位负责老年人医疗保障的私人医生,当然,她自己也是祖母级别的人物了。每周的讨论会更换一个话题。从超市里的日常食物、厨房里的各种家什、服装的各种名称以及英语的语法规则、美国的礼貌习惯等等,让大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张开口尽量表达想法,这是突破语言障碍的第一关。哪怕是错误扎堆的表达也可以,只要把想法表达出来。加上美国教育注重鼓励,逐渐地,通过两三周的交流,也渐渐开始融入到讨论之中。每周一次,其实也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却能够让人学到最实用的单词,而且能够立马应用到生活当中,真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其实,参加教会更重要的一点是认识朋友。新来者来自五大洲四大洋,差不多都有这么一段心里的磨合期。教会,就提供了这个平台,让同处这个磨合期的各路朋友汇聚一起,成了一个交友平台。于是乎,这也让我在心里找到了一点交流的愿望。否则,刚来一周,真是憋坏我也。依稀记得,曾经在一周左右,真想买张机票立马回国!

iHouse是另外一个去处。新来者似乎有点像赶场似的,口口相传,从一处换到另一处,参加各种“迎新活动”。免不了参加几周后,一些面孔渐渐熟悉,也便开始搭上话来。iHouse除了类似教会的小组讨论交流,更重要的是每周六早上组织一些志愿者来回接送新来者去超市买日用品,以及定时组织去办理社会安全号(Social Security Number)和考驾照。对于一个新来者而言,这是最方便的聚集点了。尤有甚者,iHouse工作人员耐心的解答,可以为新来者免走许多弯路。如今思之,他们提供的信息无非是一些最最基本的生活以及美国社会的常识,换作自己,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些话题,或许心中少不了一丝无趣,但我尚未从iHouse工作人员口中或者脸上感觉到这种无趣,反而是认真负责地为每位带着问题来的学生或学者解疑答惑。这种工作态度,使我不由地感激。其实,我第一次来iHouse参加类似交流,还是电子科大开达兄的介绍,以及由此在iHouse结识了热情好客的朱姐。朱姐的横空出现,瞬间拉大了我的交际圈子,并成为杜克追忆录的主角之一,后续将有大文章-此为后话了。想想当时我只要早些参加iHouse的活动,通过他们的帮助,办理新来者的手续,我可以至少省下近一周的时间。比如待到我忙完所有手续,方才知道离小区走路5分钟就是校车公交站点,也可以用杜克的GoPass卡免费搭乘市公交车。早知如此,真何苦要用双脚来丈量距离呢!

后来我才了解到,这种类似教会和iHouse的活动,都是许多志愿者参与的。虽然David夫妇是在教堂工作,但他们年复一年的义务活动,以及逐年不减的热情,若没有一个信仰的支持,估计难以坚持下来。Debbie的每周讨论亦是如此。每次得准备一个话题,而且把相应材料打印出来,让我们更加直接地参与其中的讨论,这种工作态度甚是难得。负责初级班的Liz,后来方知她是杜克的硕士生,也非常有耐心地教英语入门者,包括年过花甲的老人。周三的活动,如果有家长带上小孩,小孩儿又有另外的一个天地,跟来自其他教会的小孩一同玩耍,于是乎,周三的教会聚会,不但成了成人的交流会,小孩子也每周嚷嚷着要见小伙伴。若是当日因为特殊原因取消了,成人尚可,小孩子们由于无法见面,嚷着要去,甚至急了哭鼻子。类似这种社区活动,很难在国内找到匹配的影子,毕竟这种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伙儿,很少人愿意坚持了。

教会的活动远远不止每周三晚上的聚会,还有周末的糕点和圣经学习班,以及不定期的远行。我参加了十月份的Boone一日游,转了一圈阿巴拉契山的南侧,进入大烟山公园。由于报名人数上百,教会一行租了6辆面包车,浩浩荡荡经奔阿巴拉契山脚的小镇Boone。一路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大伙,说说笑笑,反倒是David夫妇得轮换开车。出发前几天,我因车辆事故心中正烦闷不已,刚好借着游玩大烟山而大扫心中的不悦。人生如是,何苦自寻烦恼呢,何不痛快地先玩一场。同排坐的是来自北医三院的姜哥,亦是热情幽默的大哥,能跟2岁至200岁的人侃大山逗乐子,调动了一车的气氛。自Boone进入大烟山公园,弯折的山路慢慢延续出未尽的秋黄,绚烂了层层叠叠的山峦。来回奔啸的哈雷车队,轰鸣的马达声,嘹亮了寂静的山路。当我们尽情享受风景的时候,唯有司机绷着弦,因为弯折的下坡路,正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时候。除去远行,令人难忘的还有被邀请参加感恩节的家庭聚会,以及野外烧烤活动等等。哦,打住,这容我再开一个帖子叙说了。

说到教会,很多人还有一个想法可能是蹭餐。的确,每逢重要节日,尤其是感恩节期间,教堂是活动最多的地方,包括各种甜点和地道食物,刚开始让我这个厨房新手尝了不少鲜。尤其是圣诞前在教堂山Bible Church举办的大型庆祝活动中提供了的丰富食物,包括传统的烤火鸡,味道相当不错。第二天,正当我们跟实验室的美国人描述昨日教堂这个大派对的时候,老美首先问了一句:你们带了啥食物呢?我们哑口无言。是的,蹭餐蹭饭,免费的食物,你带了啥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请你贡献你的一份力量。

斯幸峰 /
本博客使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授权条款 博客分类 出国  生活  学习  博客标签 美国  杜克  留学  Durham  Duke  教会